交互设计|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视觉艺术设计赛优秀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5-11-27      阅读量:194次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视觉艺术设计赛
  交互设计一等奖作品
  《筑木坊——陕西传统木结构建筑数字化设计》
  01
  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筑木坊——陕西传统木结构建筑
  数字化设计》
  02
  创意说明
  作品介绍:
  “筑木坊”是以陕西省古建筑为载体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数字化展示平台。该软件系统整合了营造技艺知识、地理信息和交互体验三大功能模块,通过“选材-构件-营造”的互动流程,使用户直观体验传统木构建筑营造全过程,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
  此设计立足建筑遗产保护与非遗传播领域,以“沉浸式学习”为核心理念,通过“知识科普—实践操作—文化认同”的递进式设计逻辑,重构用户对古建木构技艺的认知路径。
  在五大功能板块中,推荐模块智能推送地域性古建知识,地图模块集成陕西古建分布与树种资源,互动模块以“选树种—造构件—筑古建”三阶模拟搭建流程为核心,将复杂的榫卯结构、木材特性转化为可视化操作,辅以动态力学反馈与工艺原理拆解,使用户在虚拟营造中理解传统智慧。在“筑木坊”的UI设计与功能实现中,IVX低代码开发技术作为核心工具,深度融合三维引擎、地理信息与交互逻辑,突破了传统平面化设计的局限,赋予非遗文化数字化产品更强的动态表现力与用户参与感。
  作品特色:
  1.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游戏化体验互动设计
  "筑木坊"作为一款聚焦传统木结构建筑及其技艺的游戏化数字化科普产品,突破传统图文展示局限,通过“选树种-造构件-筑古建”三阶游戏化操作流程,将木材特性、建筑结构转化为可拆解、可拼合的立体模型。
  2.传统木结构建筑文化知识科普与推广设计
  知识科普界面突破静态说教模式,将建筑形制、营造礼制与匠作哲学转化为可溯源、可验证的动态认知系统。
  3.基于文化转译及符号提取的UI图标及界面设计
  产品界面采用“原木色”传统建筑配色,图标以解构的建筑木构件为原型进行符号化设计,LOGO融合像素化木纹与屋檐轮廓,平衡古典美学与数字质感。
  4.基于IVX低代码平台的筑木坊数字化平台开发设计
  通过组件化技术,将木构件拆解参数转化为可拖拽的交互元件,用户通过点击、拖拽、旋转等手势操作,实时触发三维模型重组与搭建反馈动画。
  03
  获奖感言
  获奖学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洪琳、马莹雪、董珺玲
  衷心感谢评委会对「筑木坊——陕西传统木结构建筑数字化设计」的认可!拿到国一这个名次的时刻,团队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这半年的熬夜、改稿、反复测试、优化迭代终于有了最好的结果。这份荣誉属于张毛毛导师的匠心指引,属于团队成员陈洪琳、马莹雪、董珺玲的接力奋战于文化深耕、交互巧思、技术攻坚的过程、更属于那些将智慧刻进木纹的陕西无名匠人。
  这份成就源于团队成员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敬畏和严谨。团队成员系统性地整合了营造技艺知识、地理信息和交互体验三大功能模块,通过"选材-构件-营造"的互动流程,使用户直观体验传统木构建筑营造全过程,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
  在短期内,团队将联手非遗中心开发AR木构课,让中小学生触摸“活起来”的木构件;长期致力构建中国木构件数字基因库,用算法守护即将消逝的文明密码。若我们的尝试能为文化传承提供新可能,愿这份经验告诉后来者:冷门领域往往藏着真金。当你在秦岭乡村脚下发现明代匠人的榫卯智慧时,那份震撼远超奖杯——别因小众却步,深度终将闪光。

  再次感恩评委会赋予的舞台,让我们印证“数字可延续文明”的信念;期待与各界同仁携手,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探寻更多可能。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a_LXRzV_qFZMnCqefOz8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