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与小米汽车在学校良渚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人×车×家”校企合作学术成果发布会。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小米汽车联合主办,并得到“10x10x10”CAA新青年设计共创计划支持。这场始于2024年9月的深度合作,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培育,最终呈现16组令人惊艳的学生设计作品,展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丰硕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该项目教学负责人交通工具设计研究院院长James Hope,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副院长武奕陈,学工部长胡敏等共同见证。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小米集团小米汽车工业设计总经理兼集团设计委副主席李田原、小米集团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兼小米集团品牌部总经理王诗薇、小米汽车市场部副总经理兼小米手机市场部总经理魏思琪、小米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吴彦彬、小米集团总干部政委兼小米汽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索岳等,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人才发展中心主任连欣,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战略办副主任张蕊。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致辞
傅巧玲谈到,在过去的7个多月时间,小米汽车工业设计总经理李田原先生带领近20人的小米设计教育导师团和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一道全心投入,从造型设计到CMF开发、从数模优化到模型制作……在将近100多个课时倾囊相授、互相协同的过程中,将产业前沿经验转化为系统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也深刻体会到小米的真诚与热爱。这种深度交流共创,不仅是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耦合,也是校企合作在新时代的生动范式。
小米汽车工业设计总经理兼集团
设计委副主席李田原总结发言
李田原代表小米对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本次合作项目中的付出表示感谢。他谈到,本次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深度合作成果,是艺术与科技交融迸发的璀璨火花。7个月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和小米汽车团队共同探讨、深度协同,呈现了丰富而充满艺术灵感的作品。这些充满东方美学智慧的创新提案,颠覆了传统汽车设计教育的边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设计未来的无限可能。
学生展示“人车家”主题设计作品
在本次发布会上,中国美术学院5位学生凭借出色的设计作品获得殊荣:刘博询获最佳未来愿景奖、何旻获最佳科技融合奖、赵芷颖获最佳创新交互奖、刘殿南获最佳创新突破奖、柳永橙获最佳生态融合奖。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年轻学子对“人车家”生态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考。5组优秀设计作品,未来将由小米汽车赞助制作完成5台实体模型。
获奖学生与小米汽车颁奖嘉宾合影
傅巧玲为小米汽车设计团队成员颁发“优秀产业导师”证书
索岳向中国美术学院颁发"优秀校企合作伙伴"奖项
本次合作中,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团队与小米汽车设计团队投入了包括多位设计总监在内的近20位资深设计师和教师,采用“理论授课+实战指导”的模式,累计授课超过100课时。课程内容涵盖造型设计、数模指导、CMF开发、模型制作等汽车设计全流程,并开放小米SU7、SU7 Ultra实车供学生实践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与小米汽车团队合影
本次发布会既是对“艺科融合”理念下阶段性探索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中国美术学院在设计学科面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契机。未来,在产学研合作框架下,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院校作为创新策源地,通过跨学科教学与实验性创作,着力激发青年学子的前瞻性想象力与突破性思维;企业则依托产业实践平台与技术转化能力,为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工程实现路径与商业落地支持。
本次合作所探索的在校企双方联合组成导师以“想象力驱动”与“可实现性牵引”的双向赋能机制,既保障了创新思维的活跃度,又增强了设计方案的产业适配性,推动创新成果从概念萌芽到产业应用的全链路贯通。未来将持续深化这种优势互补的协同模式,着力培养既具有人文精神与系统思维,又掌握创新方法与实践能力的汽车设计领军人才,通过校企共建的虚实共生创新实验室、联合工作坊等载体,构建“概念创新-技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培养链条,为新时代中国汽车设计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小米汽车x中国美院
校企合作学生作品欣赏
01
《Xiaomi X-MATE》
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孙浩
作品介绍:X-MATE以⾃然界圆⽯为灵感,以温润弧线与张⼒体量,诠释动静之间的对⽐美学。外观通过流畅切线勾勒运动轮廓,隐藏式腰线强化蓄势姿态,对开式⻋⻔设计打破传统结构,展现年轻群体不拘⼀格、探索⽆界的⽣活态度。内饰以低饱和织物与模块化软触⾯打造包裹式减压空间,外刚内柔的视觉语⾔贯穿始终,带来舒适⽽富有张⼒的体验。摒弃冗余装饰,X-MATE将⾃然韵律融⼊实⽤主义设计内核,赋予都市探索⾃由基因,在运动张⼒与松弛体验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X-MATE坚持以⽤户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简洁有⼒的设计、精准可感知的科技体验,以及连贯⾃然的空间情绪,重新定义都市年轻⼈对⾃由与舒适的期待。
02
《Fun-Gi》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吴玲玉作品介绍:Fun-Gi以仿⽣学为灵感,汲取⾃然界的智慧,探索未来出⾏中⼈与⾃然的全新连接⽅式。以蘑菇的结构与形态为设计灵感,Fun-Gi承载了对回归⾃然、寻找内⼼平静的美好愿景。设计核⼼聚焦于从快节奏都市⽣活中解放个体,打造⼀个既能移动、⼜能安放⾝⼼的⼩型⾃然家园。外观以⾃然流动的形态语⾔,传达亲和与包容感;内饰通过仿⽣式包裹布局,为使⽤者提供如同置⾝⾃然的柔软舒适体验,在每⼀次出⾏中摆脱喧嚣、重拾纯粹⽣活感受。Fun-Gi将⾃然仿⽣设计与⼈性化科技深度融合,以简洁有⼒的设计语⾔、智能连贯的使⽤体验,重新定义未来出⾏的温度与⾃由。每⼀段旅程,不⽌于移动,更是⼀场与⾃然深度对话的探索。
03
《Robo S》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刘博询作品介绍:在快节奏、⾼度数字化的当下,年轻家庭对汽⻋的期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出⾏⼯具。他们需要⼀个能⽆缝融⼊智能⽣活、表达⾃我个性的移动空间。基于这⼀洞察,Robo S以智能机器⼈为灵感,专为年轻家庭⽽设计。整⻋内外饰⼴泛应⽤亲和⼒⼗⾜的圆形元素,延续⼩⽶从矩形到圆润的品牌进化理念,象征着⼈与科技的关系更加⾃然亲近。Robo S打破传统汽⻋的功能边界,既是出⾏载具,也是家庭智能管家。通过深度连接“⼈”“⻋”“家”,让每⼀次出⾏,都成为智慧⽣活体验的⾃然延伸。秉承⼩⽶产品⽅法论,Robo S从⽤户真实需求出发,以简洁有温度的设计、领先的智能科技与⾼度协同的⽣态体验,重新定义未来家庭的出⾏⽅式。
04
《Star—Axis》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隗封铭作品介绍:Star-Axis是⼩⽶为Z世代年轻⼈打造的终极移动终端,重新定义了出⾏的体验。像科幻电影中的星际⻜船,Star-Axis超级跑⻋将每⼀次旅程变成⼀次多维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它突破了传统“⻋与⼈”的关系,成为连接⽣活场景的智能节点。这不仅是⼀次关于移动⽅式的⾰命,更是未来出⾏浪漫的全新定义。每⼀次出⾏,都是创造愉悦记忆的过程,享受驾驶带来的乐趣和⽆尽可能。Star-Axis让旅⾏不仅仅是⽬的地的到达,⽽是每⼀段路途的精彩演绎,让未来的出⾏充满享受与探索。
05
《Zen》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殷颖异作品介绍:Zen以“禅”意为灵感,打造了⼀⽅移动的静⼼空间,在快节奏的⽣活中提供⼀个⾝⼼安顿的港湾。它不仅是⼀辆⻋,更是⼀座“家外之家”,邀请⽤户在旅途中回归内⼼的平和。外饰设计秉承极简哲学,通过柔和的体⾯穿插,塑造和谐内敛的形态,⻋⾝线条流畅如⾃然勾勒,光影随⾏⽽静,传递“少即是多”的禅意。内饰设计以⾃然为核⼼,以圆形元素为主体,营造舒缓的视觉韵律。温暖素⾊的基底,搭配柔和的氛围灯光,犹如晨曦微霭或温润暮⾊,让⼈放松⾝体、疗愈内⼼。材质的选择强调亲和⼒与质朴感,带来“物与⼼合”的触感体验。Zen是⼀辆让⼈慢下来的⻋,不追求速度,⽽是以谦和的姿态,引导使⽤者在每段旅程中与内⼼和解,感知⽣活的本真⸺和谐、宁静且从容。Zen以简洁设计和⼈性化体验为核⼼,打造⼀辆不仅承载出⾏,更承载内⼼平静与⽣活美学的⻋。
06
《PLAYER 01》
图片作者:创新设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何旻作品介绍:PLAYER 01,以球形座舱为核⼼,融合多维活动撑杆系统,重塑整⻋架构。配合外饰开放式主动悬挂设计,PLAYER 01带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轻松适应城市、赛道与探索场景下的多元驾驶需求。在座舱内,PLAYER 01配备专业级赛⻋模拟体验系统,让每⼀次驾驶仿佛置⾝真实赛道。⽽在现实环境中,主动安全防护与多维调校能⼒,确保驾驶乐趣与⾏⻋安全兼得。以驾驶体验为核⼼,PLAYER 01重新定义超跑在“动”与“静”状态下的价值,让每⼀次启程,都是⼀次对速度、控制与沉浸感的全新探索。秉承⼩⽶“⼈、⻋、家”搭建愿景,PLAYER 01从⽤户真实需求出发,以极简⽽纯粹的设计语⾔、⾼度智能化的科技配置,以及连贯⼀致的驾乘体验,打破传统超跑的使⽤边界,让极致性能与⽇常可⽤性兼得。
07
《RIVER》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张雅创新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魏馨怡作品介绍:RIVER以未来城市为蓝图,超越传统出⾏与居住的界限,重新定义了“⼈·⻋·家”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交通⼯具,更是未来智慧⽣活的载体。RIVER通过创新的空间设计,将“家”与“出⾏”⽆缝连接,构建⼀个全新的⽣活⽣态。在⼈⼝密集的城市,RIVER能够与家庭智能系统⽆缝对接,⻋辆不仅能与建筑外⽴⾯交互,上下移动,还能与家形成动态连接,轻松实现⽇常⽣活与出⾏之间的智能切换。在⼈⼝稀少的城市,RIVER的可拼接设计打破了⻋辆作为单⼀单位的传统框架,形成灵活、可扩展的⽣存基地,使交通与城市空间流动更加⾃然与⾼效。⻋内设计灵感源⾃⼤⾃然流动的河⽔,地板形态与坐垫设计如鹅暖⽯般随需求⾃由变换,为⽤户带来极致的舒适与灵活体验。这⼀设计不仅注重外观的简洁流畅,更重视空间的⾼度灵活性与功能转换,恰如⼩⽶产品⽅法论中所追求的⾼效、简约与智能。RIVER的内饰空间打破了传统汽⻋设计的束缚,通过“流动”与“变化”,让⻋辆在智能化与舒适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在未来⽣活中,RIVER是对未来空间需求的深刻回应,它在设计上契合了⽤户对智能互联、⾃由流动和个性化空间的强烈渴望。每⼀位使⽤者都能通过这款⻋找到⾃我定义的空间体验,⽆论是在城市的密集区域,还是在开阔的郊外环境中,RIVER都能满⾜⽤户对灵活、舒适且⾼效出⾏的核⼼需求。核⼼即正义,RIVER真正通过满⾜⽤户最本质的需求,提供了⼀种能够⾃我调节的⽣活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出⾏⼯具界限,开创了未来⽣活的移动空间新标准。这款⻋不仅是出⾏⼯具,更是对未来“⼈·⻋·家”⽣态的全新探索与实现,为未来城市⽣活⽅式带来了真正的智能、舒适与⾃由,让⽤户在每⼀次的出⾏中,都能享受更多⾃由与舒适,重新定义了未来的移动⽣活⽅式。
08
《HAPITAI SPACE》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谭岳豪作品介绍:HAPITAI SPACE设计探索了未来⽆⼈驾驶技术下⻋内空间的更多可能性,融合了⼈·⻋·家的理念,以创新⽅式重塑空间体验。通过向⼼与流动的内饰设计,打破传统布局束缚,空间被划分为可⾃由重组的功能模块,创造出独特的“精神栖居岛屿”。空间划分为三⼤区域,分别赋予办公、休憩与社交不同的空间属性,实现多场景的瞬时切换。外饰设计采⽤⾮对称性布局,未来感与优雅并存,巧妙结合开放与私密空间,满⾜不同需求的内部体验。既能提供私密会谈空间,⼜能带来放松的休憩环境。HAPITAI SPACE不仅是⼀种移动⼯具,更是⼀种对未来移动空间的全新思考。通过流动与开合的空间设计,为⻋辆赋予更多可能性,使其不仅仅是交通⼯具,⽽是连接⼯作、⽣活与社交的智慧空间。
09
《MIRV》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柳永橙作品介绍:在户外⽣活⽅式迅速发展的当下,MIRV以满⾜⾼质量户外体验为出发点,探索房⻋作为⾃然探索与空间⾃由的重要载体的全新可能。外观设计从和谐的视觉⽐例出发,强调简洁⼏何与⽣命律动的统⼀。通过切割⾦属⾯的粗犷表达与柔性转折的细节处理,MIRV在机械本源中注⼊⽣命感,营造出兼具未来感与亲和⼒的视觉体验。内部空间以三层斜向垂直布局,采⽤软性隔断错落分区,兼顾私密与通透,灵活适应不同⽣活场景,最⼤化提升空间价值感与体验⾃由度。MIRV以⽤户真实需求为中⼼,⽤简洁有⼒的设计语⾔、精准⾼效的空间组织与智能连贯的场景体验,重塑房⻋这⼀⽣活载体,为每⼀次探索⾃然与回归⾃我,提供更具温度与⾃由感的移动空间解决⽅案。
10
《The Oasis》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刘百洋作品介绍:Oasis,意为“绿洲”,是都市快节奏⽣活中为⽤户打造的⼀⽚宁静空间。外观设计融合了现代都市的精准节奏与包豪斯式的秩序美感,通过融⼊⻛元素,重新定义⻋⾝线条,在极简美学基础上注⼊柔和流动的特质,打破传统造型边界,呈现出富有未来感的视觉体验。内饰摒弃传统座舱布局,以⾃由有机的造型语⾔打造开放式乘坐体验,让每⼀次落座仿佛置⾝⾃然草地,舒适且⾃在。科技感外饰与有机感内饰相辅相成,理性与感性在空间中交融,展现⾃然⽣命⼒与现代设计美学的统⼀。秉承⼩⽶⽤户为核⼼的核⼼理念,Oasis从⽤户真实情感出发,以简洁⽽富有温度的设计、流畅⾃然的空间体验与前瞻智能科技,探索都市出⾏中新的⼈与⾃然的连接⽅式,为未来都市⽣活注⼊⼀⽚可触摸的诗意绿洲。
11
《Mio&Mia》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唐闰作品介绍:Mia&Mio重新定义了出⾏与⽣活的界限。随着汽⻋从单纯的移动⼯具进化为第三⽣活空间,我们通过智能旋钮与⼏何形体的创新设计,让出⾏过程成为家庭场景的⾃然延伸。Mia诞⽣于城市短途出⾏的需求,它不仅是交通⼯具,更是连接⼈与家的流动空间。通过与Mio智能磁吸旋钮的⽆缝联动,三⻆形的内饰中控围绕中⼼旋转,实现三种使⽤场景的流畅切换。打破⻋与家的边界,构建起⼀个灵活的⼈⻋家⽣态闭环,让“⻋⻔”成为“家⻔”的延续。Mia&Mio不仅是出⾏⼯具,更是未来智能⽣活的桥梁,让每⼀次出⾏都成为与家的连接,满⾜⽤户不断变化的⽣活场景需求。
12
《XIAOMI VISION FLOW》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孙浩作品介绍:⼩⽶Vision Flow,融合城市的优雅与户外的⼒量。在城市,它是⾼性能SUV,兼具灵动⾝姿与澎湃动⼒;在户外,它化⾝越野⽪卡,坚韧可靠,应对多种复杂路况,带来全⾯优化的驾驭体验。他不仅是⼀台⻋,Vision Flow搭载创新可变空间系统,轻松切换休憩、出⾏、探索等多种模式,成为您⽇常与远⾏中的智慧伙伴。以⼩⽶式的⼈本科技与简洁设计,Vision Flow打破传统边界,激发城市⽣活与户外冒险的⽆限可能。
13
《Eco-park》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赵芷颖作品介绍:本设计深刻融⼊⼩⽶品牌“⼈⻋家”⽣态系统的理念,重新定义了移动空间的灵活性与智能化。空间不再是单⼀静⽌的存在,⽽是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和场景,实时变化、适应的动态体。这⼀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空间布局的限制,更创造了⼀种全新的、能够智能调度的流动空间体验,真正回应了未来⽤户对个性化、灵活性和⾼效性的核⼼需求。通过智能化的转盘中控,设计巧妙地将三个主要情境—“⼈-⻋”、“⼈-家”、“⻋-家”—⽆缝融合于同⼀空间内。这种创新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空间边界,使不同功能情境之间能够智能切换,完美契合不同的使⽤需求和⽣活场景。每次出⾏不仅是便捷与舒适的移动,更是⽤户与空间的深度互动,提供灵活且富有沉浸感的多元化使⽤体验。这种设计⽅案不仅符合⼩⽶的下⼀代空间语⾔,即注重灵活性、简约性与智能化,还通过流动、互动的空间布局,为⽤户带来了从容不迫的舒适感。在移动空间的应⽤中,⾼效与舒适性相结合,让⽤户的需求得到精准、即时的满⾜。未来空间需求的契合体现于设计中,创新性地回应了年轻⼀代对个性化、定制化、时尚与⾼效的需求。这种设计语⾔更具时尚感与潮流感,深⼊贴合年轻⽤户对于⾃由、灵活和个性化⽣活⽅式的向往,势必能够引领未来消费市场,为年轻群体提供他们所期望的灵活、智能、时尚的移动空间,将颜值与实⽤完美结合,成为引领未来的智能出⾏趋势。这不仅是对未来“⼈⻋家”⽣态的突破性设计,也是⼀种⽂化潮流的表达。通过融合时尚感与智能性,未来的出⾏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式,⽽是成为⽣活的延伸与艺术化体验的载体,能够引领Z世代的消费潮流,构建出与未来都市⽣活完美契合的智能、时尚、灵活的移动空间。
14
《MIOX》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刘浩杨作品介绍:在数字时代,移动⽣活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MIOX概念⻋以“⼈⻋家全场景互联”为设计DNA,⾯向Z世代⽤户,打造兼具科技温度与情感共鸣的移动⽣活空间。外观上,MIOX通过球形轮组与环形光带的联动设计,打破传统物理界限,让四轮四⻆布局最⼤化释放全景舱内空间。内饰搭载可变形的⼩⽶环座椅系统,配合⿊紫驾驶舱与⽩紫休憩舱的呼吸式切换,⾃由切换驾驶、社交、⽣活等多元场景,真正实现空间与体验的⽆界流动。内外⼀体,科技与情感流转。MIOX不⽌是⼀次交通⼯具的创新,更是⼀种以智能互联为纽带的全新⽣活⽅式提案⸺让每⼀次出⾏,都成为连接⼈、家庭与美好⽣活的新起点。秉承⼩⽶产品⽅法论,MIOX坚持以⽤户为中⼼,⽤简洁纯粹的设计语⾔、前瞻的智能科技与连贯⾃然的场景体验,探索未来智能出⾏与⽣活的⽆限可能。
15
《GALAXY》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4级研究生刘蓓蓓作品介绍:GALAXY以⼟星星环的环绕之美为灵感,打造融合古典优雅与未来科技⽓息的复古未来跑⻋,追求⾃由与⼈⻋合⼀的极致驾驶体验。⻋⾝以流动的环绕线条为特征,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融⼊造型之中,线条纯粹、廓形简约,展现出简洁中蕴含未来感的独特美学。内饰设计以简约⾼级为核⼼理念,宛如家的⾃然延伸,打造既专注于驾驶,⼜兼顾乘坐舒适感的沉浸式空间。每⼀次出发,都是⼀次穿越星际的旅程。GALAXY让驾驶者在⼴阔⽆垠的想象中,找到与内⼼⾃由连接的路径。GALAXY从真实驾驶体验出发,以简洁有⼒的设计、前瞻智能科技与流畅⾃然的空间情绪,重塑⼈、⻋与⼴阔宇宙之间的情感连接,让科技与浪漫同⾏,让每⼀段旅程都成为⼼灵的探索。
16
《Xiaomi vision GT》
图片作者:工业设计学院2023级研究生刘殿南作品介绍:Vision GT通过搭载超导材料电机,重新定义了动⼒系统的极限,开创了⻋与家之间全新能源互联⽣态的新时代。借助超导电机的⾰命性技术,⻋辆不仅在⾏驶中为家庭提供能源⽀持,停⻋时还可通过⽆线充电技术,将⻋内存储的电能⽆缝传输⾄家⽤能源系统,构建起⼀个智能、闭环的能源循环系统。家庭多余的能源也可反向为⻋辆充电,真正实现智能互联与绿⾊出⾏的深度融合。设计语⾔深刻体现了⼩⽶产品⽅法论中的简洁、⾼效、智能互联。Vision GT的外观设计始终围绕功能性展开,⼤⾯积的进⽓⼝设计不仅提升了超导系统的散热效率,更体现了⼩⽶设计⼀贯的科技感与美学结合的特点。⻋辆流畅的⼏何曲线与精准的设计语⾔,在视觉上展现出简约⽽不失动感的运动⽓质,巧妙融⼊⼩⽶品牌标志性元素,提升了整⻋的辨识度。空⽓动⼒学优化设计降低⻛阻,提升续航的同时,完美释放赛道性能,兼具⽇常实⽤性,达到了外观和性能的双重完美平衡。在这个智能科技⽇益渗透⽣活的时代,Vision GT不仅是⼀次对未来电动跑⻋的重新定义,更是⼀次颜值即正义的全新诠释。通过精准、简洁的设计语⾔,Vision GT打破了传统的运动跑⻋设计框架,让每⼀位⽤户都能够体验到不仅仅是“驾驶”的乐趣,更是与科技、⽣活、智能的深度互动。借助⼩⽶的核⼼价值理念,Vision GT体现了科技与⽣活的⽆缝融合。每⼀次的出⾏,都是智能与美学的完美契约,带来前所未有的⾼效、智能与愉悦体验,让颜值与科技并肩同⾏,定义了未来出⾏的新⻛尚。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