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学科优秀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04-03      阅读量:17996次     

  
  「东观」,致力于日本设计第一临场纪实厂牌,带你窥探原汁原味的日本今天。
  2019年,将是日本最后一年的“平成之年。
  今年,我们将通过栏目「东观」带您第一时间走进日本设计的展览现场,带给您最直接的临场观感。
  2019年1月,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展如期举行。这一次带您走进建筑学科优秀奖的展示,让您一窥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作品风景。我们邀请到了各位作者的原版资料,给您最大程度还原优秀作品的真实面貌。
  「东观」第1期平成30年度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学科优秀毕业作品展
  修士作品篇
  1
  未完的故里:轮回的形式——海啸灾区居住体设计
  未完の古里:流転の形式
  作者按:“
  真实存在的体量,抑或是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哪一个才更加接近建筑真实的姿态呢?
  曲闻
  布施研究室
  ”
  建筑或是空间是怎样的存在?拆除、新建,在这个反复进行的营造活动中,我们破坏、创造的究竟是什么呢?真实存在的体量,抑或是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哪一个才更加接近建筑真实的姿态呢?一瞬间刚刚完成的新建筑,存在了上百年的建筑废墟,哪一个更能反映出空间完美的姿态?
  这个设计正是从这些问题中开始的。
  展示现场
  设计的场地选在日本宫城县石卷市的南海岸,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将原本位于此处的居住地全部摧毁,而新建的临海公园将把珍贵的文脉掩埋。我在公园的一隅恢复了社区的遗址,设计中,将新建筑直接建立于海啸后遗留下的地基遗迹之上,以当地的木工工场为中心,做出了这个带有海啸避难塔功能的居住体。
  公园中的设计效果
  立面及平面图。空间基本由下部的工场、中间的避难塔、顶部的避难屋三部分组成
  新的空间直接从地基的遗址上生成,因灾害失去的原本建筑的体量将在新的形式中不断若隐若现,在新建筑的顶端再一次回到原本建筑体量的原点。
  剖面及空间构成
  空间构成(从左至右):
  1,地基的遗迹。完全保持被海啸摧毁的状态,整备之后作为机械加工场所使用;
  2,木造的小块。小体块几乎完全在构成和结构上独立,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建筑的脆弱性。作为独立房间使用;
  3,虚空的外墙。由玻璃和穿孔铝网构成,模拟了过往建筑的体量。与木造体块之间的空隙可做公共空间使用;
  4,钢构柱。由杭基础支撑起四根钢构柱,它托举着上部的避难空间。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建筑的强壮性;
  5,避难屋。复刻了过往建筑的体量,海啸时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平日作为居民集会的空间。
  建筑单体爆炸图
  新的建筑是过去空间的延续,当下一次海啸到来,下面的建筑将会被再一次摧毁,而最上面的建筑将连带过往记忆中的空间质量存续下去,从而成为未来营造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便是实现了建筑形式的「轮回」。
  长图可↑↓拖动
  「轮回」的过程
  「轮回」时间、生成过程中的反复:
  1,建筑地基的遗迹;
  2,对失去体量的感知;
  3,时间上、物理上对距离感的真实体验;
  4,将原本建筑的体量进行拆解、再组合,让原有的形象在新形体中若隐若现,形成一种混合的状态;
  5,再一次的海啸之后,下部的建筑被摧毁,上部保持原样存续下去;
  6,超越实体的感知,失去的部分通过人们感知上的补全使建筑形体达成最大程度的完整。
  长图可↑↓拖动
  模型照片(由上至下,上部活动空间,下部工场空间)
  本科生作品篇
  1
  道与径——所见景色的集结
  道と径—見ている風景の集まり
  作者按:“
  我想借此探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中间领域。
  王芷妍
  高桥研究室
  ”
  两年的留学生活,我记录了在东京的各种街道空间,并把它们分类整理。我从中选出了18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了分析。
  2边界线与外壁间距离保持50cm以上法规;7居酒屋
  3室外的市场;5窗户与窗外
  从这些空间中提取出原型,在自己选择的中野车站北部(这个区域本身周边就存在各种商店街)的场地里进行再现。
  设计整体是各种店铺种类的合集,我想借此探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中间领域。
  长图可↑↓拖动
  平面图
  剖面图
  结构爆炸图(从左至右:混凝土床板,钢构,木造,间柱,木造,外壁)
  场地的一层是三条自己设计的“道路空间”,让周边的街道氛围在场地内可以继续延续。这之上是各种店铺的空间叠加,让来到这里的人可以在店铺的私密感和“道路空间”的公共性之间停留。
  长图可↑↓拖动
  模型照片
  长图可↑↓拖动
  效果图
  2
  解开沿线之结:拆除和高架化的力本说
  線路沿いをほどく:解体と高架化のダイナミズム
  作者按:“
  在都市的运营下实现一种活着的虚幻。
  矢矧杏以彌
  小西研究室
  ”
  这是以京王线(东京的一条地铁线*编者按)高架桥用地为对象,进行的一时利用及高架化方案。
  都市,每日每日都在进行着暴力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会转变成都市与建筑,乃至行政与市民之间的一种对立形态。在这样的都市变化中,不由得,我感受到一种小建筑的可能性。
  由于京王线高架桥的修建,沿线林立的住宅和商店都被渐渐地取代破坏,这样不断朝剥落状态的变化,正是“明大前”站的现状。至今为止,在建筑围挡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甚至被看做是“建筑之死”的“拆迁”工作是否可以变得可视化呢,借此,我想在都市的运营下实现一种活着的虚幻的建筑。
  展示现场
  分析图
  1,京王线的高架化,以及逐渐消失的街景
  (略)终于,京王公司与东京都就城市规划的考虑,在现在的铁道线路旁搭建高架桥。在7.2km的区间内进行用地购入,并推进拆迁工程。
  分析图
  2,「行政」vs「市民」,对立面的发展
  分析图
  3,场地的现状
  设计用地位于高架桥用地区间的7.2km内的,“明大前”站西侧。以站前为中心,杂居的楼房、私人小铺、公寓、澡堂子、投币自助洗衣店等等一直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就在这样的地块,已经有3成的土地完成了收购,建筑被拆迁变成了待建空地。
  残存着6栋个人商铺的这条小商业街,1层的沿街外侧是店铺,内侧以及2层是店主的家,这样商住一体的店铺并用的住宅中,人们不但是交易关系更是邻里邻居。
  然而,即便建筑物保留下来,随着店铺的不断停业,过往的活力早已不在。虽然依旧是整体完整的一条商业街,但一个个建筑之间却陷入了非常独立的境地。
  分析图
  4,通过「拆除」将建筑打开
  将现状中的建筑物的功能就这样保持下去,以“拆除”为文脉,将现状中的建筑物部分地拆除。之后,将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在空地中搭建出一个临时的空间,通过这样的一个空间将迄今为止封闭的功能、空间、构造引向室外。
  此外,通过散布在场地中的材料贮存地的设置,形成一种人和物品之间的聚集地点。这会唤起当地居民的拼接性,从而形成一种复杂地络合在一起的街道感,进而恢复到曾经的活力。
  这样一来,便是将至今为止,在建筑围挡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甚至被看做是“建筑之死”的“拆迁”工作是否可以变得可视化呢,借此,我想在都市的运营下实现一种活着的虚幻的建筑。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长图可↑↓拖动
  断面详图
  长图可↑↓拖动
  效果图
  3
  虚像诞生
  ブレを生む
  作者按:“
  在日常中获得一种非日常性的感动。
  矢舗礼子
  布施研究室
  ”
  拿日常中的我们来说,学习或是集中精力看些什么的时候,特别是全神贯注时,不经意间的一个景象或是外窗洒进来的光,都能让空间表达出不同于以往的感动。反过来说便是,在日常中获得一种非日常性的感动。
  非日常可以看做是日常的侧影,双方之间有着一种连动的关系。是否能将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这种转变在设计中表现出来呢?
  展示现场
  基地所处海拔较高,是一个沿着山脊向上的特殊场地。这块基地虽然经常被游客使用,但在周围的居民眼中只被当做一个游客设施而鲜有人用。
  同样的一块场地,在居民与游客眼中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设计了这个带有“艺术之家”(Artist in Residence)功能的建筑。居民与游客的领域、艺术家的领域将彼此间复杂地络合在一起,在多方的影响下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暧昧起来。
  概要分析
  长图可↑↓拖动
  平面图
  在基地中,我设想将动线以蛇行布置。在蛇行的动线上,我布置了若干成为“画廊”的体块,针对这些体块,墙壁或覆盖或支撑着迂回其中。画廊和墙壁之间若掩盖一般布置着工场和住宿。在这条蛇行的动线中,进而在上下、左右的方向进一步从双向以蛇行的方式构成空间。
  剖面图
  长图可↑↓拖动
  效果图
  体块状的画廊和墙壁所共同围合出的空间,表达出一种未完成的暧昧立场。同时借助迂回墙壁而导入的外部空间以及构成元素,使压迫感和开放感油然而生。一众领域将彼此鉴赏,密切地关联在一起;而在各个领域下,也将不断重复与外部的呼应。
  不时地,如此对地形进行描摹、背叛、预想。我们一边期待着下一步建筑的形式一边与自然对峙。
  模型照片
  4
  叠层的地面
  積層するGL
  作者按:“
  做出一种“只有此地才有的风景”
  吉田葵
  布施研究室
  ”
  将设计设定为对人而言的他人性的场所,借此能获得一种超越想象的新异性或是快适感,这便是这个作品的出发点。
  地下效果
  场地位于中井,在这里河流和交通设施立体地交叉在一起,此外场地恰好位于新宿现存地形的谷底。设计从作为场地最大特征的地面的重叠开始,我将一个如同新的地面一般的空间插入其中。
  地下1层平面图
  短边剖面图
  在地铁换乘的过程中,一种无法将这里判断成自己的居所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里,通过视线的交错人们慢慢体会到居所的感觉,而通过将原本埋藏在地下的既有的土木构筑物暴露出来,做出一种“只有此地才有的风景”。
  长图可↑↓拖动
  效果图
  本文系「東瀛建築大観」製作委員会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