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再生长”杨行老集镇城中村美好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入围作品公布

发布时间:2020-10-25      阅读量:9965次     
  2020年8月份,“城市再生长”杨行老集镇城中村美好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拉开帷幕,此次大赛由杨行镇人民政府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与上海万科协办,上海诚卫兴置业与FA青年建筑奖承办。8月7号的研讨会后,组委会确定了项目基地的三处改造点位与三大任务,并面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校学生征集方案。经过9月20日现场踏勘,9月24日提交概念设计方案并评图,在教师指导下深化,10月15日入选组提交概念深化方案;在评审团队的评选之后,选出按3大改造片区划分、共入围的9个方案,在此向大家一一呈现。
  基地背景:  
  基地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杨行镇原名白沙镇,曾是船民上岸落脚之地,90%为外来人口,其老街棚户与公路有待疏通,并受制于宝山早前能源基地与重工业基地的影响,发展略滞后于其他片区。其中城中村改造作为响应“十三五”规划的项目,改造范围共涉及6个区块,总建筑面积93万方,白沙公园、体育中心、院校教育、优质医疗等优质资源配套将陆续引入——此次老集镇微更新将服务于四个地块,周边生活动线总长度约4.2km范围,主要以微更新解决三大问题:周边人行道与道路绿化状况亟需改善;各地块分散,缺少统一的文化内涵输出;日间城镇活力较差,需要公共空间和对人气的聚集。这也决定了,“赋予社区能力”将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
  任务基地位置图
  任务一
  区域入口标志及桥梁改造:基地位于白沙园路、月城路交叉路口西侧,现状在桥梁东西两端各有一个2米限高门架。设计任务为:结合2m限高门架设计入口廊架,突出标志性;桥梁更新,保证两条机动车道通行,两侧增加独立步行道,改造现有栏杆造型。
  任务一现状图
  入围作品一
  《浮光》
  设计者:城规1班柯子涵/方晏如
  指导老师:田唯佳孟刚张晓春
  该设计方案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原有桥面上予以延伸,让桥梁成为一个能够汇聚多种速度、提供自然风光与休憩空间的活力场所。桥梁的造型理念源于小镇旧日中的渔港文化,在速度与时间的流变中,船只群聚在港、出航或是归来的印象呼唤起人们的最初记忆。以钢索构筑起帆船的意象,形成轻盈、简易、具有造型感的的伞状结构;用三组相互联系的单体代替一个量体,在均衡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和变化。光影悬浮间,桥梁质朴而本土的空间体量传达出横跨于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体验。材料的建构与表达方面,加建部分路面主要采用钢结构和木制铺地,与原桥面两侧添加钢板并焊接;绳索、立柱均采用钢材料,构成整套系统的力学保障;六边形环架采用铝合金材料,所有材料在维持桥梁稳固的同时,亦给人视觉上的轻盈之感。
  入围作品二
  《环:圈住家的温度展翅流向未来》
  设计者:建筑3班王乐浔/徐嘉豫
  指导老师:戚广平董屹杨峰
  设计理念从杨行文化出发,代表着宝山工业文化的钢材展现出现代化的流线形态,是杨行人艰苦创业精神的归属,也蕴含着对未来杨行镇一展宏图的期冀。针对基地现状:突兀的限高设计,入口形象生硬;与河岸未来商业区联系性不强;未设置机动车道、人行道,有安全隐患等三大问题,用三个融为一体的“环”,综合结构、限高、栏杆和观景台的功能;流线型观景平台加强与滨水区域的交流,分叉人行道疏散地铁站人流;绿植和行人驻足空间的引入、独特的流线设计拓展了桥的功能,为新杨行的滨江区域注入活力。
  入围作品三
  《汀桥》
  设计者:历建班邹川/吴斯妤
  指导老师:赵巍岩崔哲刘涤宇
  从场地入手,用改建旧桥的方式进行场地内的交通治理;在限高的处理上,设计尽量淡化造型,目的是让形式跟从功能,而非以形式和造型为结果。同时,场地周边的社区缺少活力,较为冷清,步行桥不仅连接交通,还连接了人,提供给社区一个交往的场所。桥滨水而建,从主体伸出平台,使人更亲近自然,旧桥下的灰空间也得到激活,提供了休憩的场所。设计从理性入手,但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诗意的。桥毗邻进入此区的交通大枢纽,行人从此过,矮天桥通向茂密的草地,再走入草坡或密或疏的小树林,转折一下到达水面,在水边望望或者草地上坐坐,周边没有市中心的吵闹,不管是成群结队还是三三两两,汀桥都有空间赋予人或活力或闲适的体验。这不仅仅是用来作为交通枢纽的桥,更是梳理场地又超出场地的有氛围的空间。
  任务二
  街道景观设计:基地位于盘古路以南、富杨路两侧街道及街角,基地东西两侧地块北侧临盘古路为商业,南侧为住宅。设计任务为:对街道及街角空间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铺地、绿植、景墙等,增加街道生活气息,使被富杨路打断的两侧用地重新形成相呼应的整体。
  任务二现状图(自北向南视角)
  入围作品一
  《流光广场》
  设计者:城规1班黄倩/倪嘉
  指导老师:孟刚田唯佳张晓春
  “流光”之名取自两个元素,一是显性的广场中设计的可流动的灯光,二是隐性的“时光”主题。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主要着眼于居民的需求和商场的需要,设计元素包含6个方面:沿街绿化带组合、可移动景观模块、流光桥主题雕塑、感应灯带、小摊位和广场舞预留空地,细致的考虑到了各个受众人群、各个时间段以及实体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可以吸引到周边的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人,让他们不仅仅是想要使用商场才到这个街区,而是在闲暇时间也会想起这个广场,选择来这里和亲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希望这个广场能“留住人”。
  入围作品二
  《水木生暖阳》
  设计者:建筑2班张庆怡/徐文睿
  指导老师:徐甘陈镌李立
  通过流线分析、用户分析、行为分析,并从以下三方面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从环境出发,根据商业与住宅的属性将街道空间分为两段,北段相对喧闹开放,南段相对安静私密,中间节点交通情况复杂。根据交通流线和基地原有的城市绿道条件,将人流分别引导在游廊和市政人行道上。从行为出发,商业段的多功能阶梯既作为景观要素,又为行人提供了休憩、交往、观景的容器;住宅段的游廊由原有的居委会建筑、小区围墙“生长”而来,既配合原有建筑功能,也形成了更强的整体感。半封闭半开敞的围合强调了居民的私有领域并同时容纳了居民和行人的休憩、交往、阅读小区公告等行为;商业段阶梯、托育中心前广场与居委会前广场与原有地形结合,可以容纳居民集体活动和老人、儿童的休闲活动。当行人与高速行驶的汽车距离过近,游玩、休憩、闲谈甚至单纯的停留都鲜少发生,促进行为发生的空间必然是自然、缓慢、尺度宜人的。游廊屏蔽川流交通同时提供人活动空间。
  入围作品三
  《繁华之外》
  设计者:建筑6班王维浩/纪怀千
  指导老师:孙彤宇许凯刘刚
  杨行镇作为新发展的城区,人口组成单元多以年轻的核心家庭为主,居民主要由收入水平不高的外来人口组成,过度的繁华往往加剧他们的异乡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商业闹市区来说,该设计旨在营造出与消费无关的、包容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融入和欣赏城市的繁华。设计用连廊沟通富杨路两侧,将半圆形的广场进行重新铺地,补平高差;保留富杨路原边界线,满足早晚高峰交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富杨路在半圆形广场中间的存在感。设计对场地进行了模数化的网络分割,根据功能和流线进行平面构成,用红黄蓝增加社区活力,用七种不同高度的杆件升起板片,对富杨路两侧进行了轻微的地形起伏。将空间分为四个层次,并通过不同的平立转换方式形成不同氛围,满足周围居民的情感需求和集会等日常活动需求。
  任务三
  公交站及施工围墙设计:对月城路、盘古路、宝杨路沿线公交站及施工围墙进行重新设计。公交站具备公交线路图、座椅、遮雨雨棚等功能,增加公交站的艺术感和时代感;选择一处施工围墙进行设计,增加围墙的互动性和艺术性。
  任务三现状图(临时围墙)
  任务三现状图(公交站)
  入围作品一
  《倾盖》
  设计者:城规1班张芷曼/葛佳
  指导老师:田唯佳张晓春孟刚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盖”为伞,“倾”为斜。“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之人胜似旧交般的亲切,这是设计的意图和夙愿。设计理念从历史中挖掘素材,将“杨行纸伞”文化产物进行分解和交叠,结合现代化和历史韵味;在满足公交车站基本使用功能的情况下,沿线设计了三种形态,力求形散而神似,通过将公交车站和施工围墙配套结合设计,增强空间的统一性;不同交叠方式产生的空间形态增强了基础设施和使用人群间的互动性,设计力求简洁、流畅、统一。细节上,基于材料颜色的白色,利用现代科技,使用屏幕投影来实现公交车站的信息放送和广告投递。材料上,外部混凝土,内部空心,钢结构支撑。灯光设计上,公交车将人们从一个空间摆渡到另一个空间,像是两个空间交错中产生的灰空间,而车站则是人们最后的落脚点,地砖下的灯光与车站面上投影的灯光相呼应,共同烘托车站区域的氛围,让离开或抵达的人们意识到彼时彼地,是特殊而富有意义的。
  入围作品二
  《快餐转译》
  设计者:程子诺/叶俊辰
  指导老师:徐甘陈镌李立
  一组直接回应的快餐式架构,如何包裹住城市更新遗迹之下朴素的生活?该设计由清晰的组件完成构造,组件彼此连接而非固结,使用低成本的、直接回应设计状况的材料。快餐是需求碎块轻质的统合,设计者思考如何在最简路径之间整理出清晰的语句:通过保存拆迁碎块的石笼,作为城市拆迁历史的印章;光筛用以减弱雨水噪音;阳光板组站顶,石笼顶光的来源,减弱雨水噪音;滑杆系统通过滑行与转动,形成对于人群社会行为的弱限定,对使用者需求高度支持;帆布吊座使用可更换的回收材料,包裹性强,进深对候坐行为提供良好支持,还可以印制图样;杆下灯管,优先考虑对印制图示的夜间照明,形成合理的灯光系统;滑轨划分主次空间,回应乘车排队的活动与来车方向视觉信息的获取;电子站牌为可拆卸的独立组件,作为进站公交的预备显示与播报。
  入围作品三
  《舟行山水》
  设计者:许清雲/李特
  指导老师:关平彦隽赵群
  据历史记载,“宝山”其名来自一座人工堆筑土山,该山曾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本设计中围墙以“山”为意向,磨砂透明材料象征“水”,而公交车站以“船”为意向,使用“钢材”互映宝山发达的钢铁产业。公交车站与围墙设计也体现了现代感和科技感。外层采用白色钢材,内层使用慢回弹海绵,可以留下手印,防止撞伤,增加趣味性;围墙选择半透明材料,兼具围合性与穿透性;路人经过围墙,向内张望时,与围墙内部工地产生互动;夜间当行人走过围墙时,围墙缝隙中的灯带会随之亮起,尾光则会慢慢减淡,既给人以陪伴的感觉,又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后记:

  在专家评委评选出以上9名入围作品的同时,线上发起居民评选出一个网络人气奖,最终11月1日评图会上,每片区分别诞生一位优秀奖获得者。在“城市再生长”视野下,城市更新将不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一种小规模的、连续不间断的动态优化过程,这决定了激发社区活力将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以及社区参与将成为实现更新的主要运作机制。政府、院校、企业一起,在充分尊重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坚持将设计与实践结合,培育中国建筑未来青年力量,带来更多创新力,让优秀的设计方案服务于日常。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75643.htm